本文导读:
- 1、《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详细解读(2)
- 2、第三方支付平台如何加强安全平台建设
- 3、非银行支付机构应当根据风险情况采取什么等必要的防范措施
- 4、2019年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
《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详细解读(2)
1、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7月1日起实施。
2、《指导意见》将银行业金融机构与非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一并纳入了监管。 因此,这次央行出台《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是对《指导意见》的呼应和贯彻落实。
3、本办法所称银行卡收单,是指通过销售点(POS)终端等为银行卡特约商户代收货币资金的行为。第三条 非金融机构提供支付服务,应当依据本办法规定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成为支付机构。支付机构依法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管理。
第三方支付平台如何加强安全平台建设
个人信息保护:消费者希望第三方支付平台能够保护他们的个人隐私信息,不泄漏、不滥用。此外,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黑客攻击等安全问题。
第三方支付用户登录支付系统并进行业务操作中的安全保护;2) 第三方支付系统与银行对接进行数据交换中的安全保护。
控制消费限额:用户可在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平台上自主设置单笔消费限额,日支出限额等,严格控制账户的消费支出,保障账户的交易安全。4风险监控系统:风险控制措施:事前、事中、事 后的风险措施处理。
非银行支付机构应当根据风险情况采取什么等必要的防范措施
为了降低非银行支付机构的风险,非银行支付机构应当采取以下必要措施: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非银行支付机构必须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方针和目标,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加强人员管理,确保内部控制系统有效运行。
必要防范措施:- **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策略和目标,遵守法律法规。- **加强人员管理**:定期培训员工,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和业务水平。
对监测识别的异常账户和可疑交易,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应当根据风险情况,采取核实交易情况、重新核验身份、延迟支付结算、限制或者中止有关业务等必要的防范措施。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十八条明确,对监测识别的异常账户和可疑交易,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应当根据风险情况,采取核实交易情况、重新核验身份、延迟支付结算、限制或者中止有关业务等必要的防范措施。
第一条 为了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保护社会公众合法权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制定本条例。
支付机构采用一次性密码作为验证要素的,应当切实防范一次性密码获取端与支付指令发起端为相同物理设备而带来的风险,并将一次性密码有效期严格限制在最短的必要时间内。
2019年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非银行支付机构(以下简称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防范支付风险,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制定本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7月1日起实施。
第一条 为规范非银行支付机构[以下简称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防范支付风险,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第2号发布]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